欢迎您来云企招聘网

手机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场薪闻 > 职场指南 > 职场观察 > 工作中有“受害者”心态,会害了你
工作中有“受害者”心态,会害了你
作者: 时间:2020/9/12 阅读:477次

曾有个工作中合作过的同事,我不太喜欢和其打交道。可能由于这个同事平时做的一些工作是提供一些数据支持给别的团队,ta觉得自己好像就是埋头干活,没有人关注自己的工作和发展。

倒没到自怨自艾的程度,但也有点顾影自怜,曾抱怨“不想像头驴一样地被蒙上眼睛上磨”,觉得“别人不肯花时间教”,但别人对其工作结果要求多了一点严了一点,就觉得“别人都在欺负自己”。

就事论事,我司同事人品素质普遍都很高,大家彼此之间合作也都很客气,哪怕实习生的普遍反馈都说,员工对实习生的态度都很友好还能学到东西,所以这个同事合作中总抱着这样一种“受害者心态”,真是有点让人莫名其妙。

我发现工作中有这种“受害者”心态的人还不在少数:

觉得自己是被资本剥削的一方,像老黄牛,毛驴

觉得自己上班工作特别悲惨,是万恶之源

觉得自己没有的选择,只能继续这样“卖身”下去

觉得自己的工作被同事轻视看不起

觉得自己为公司付出了青春,最后被公司榨干就被无情踢开

他们絮絮叨叨,像极了祥林嫂。开始可能别人还会安慰两句,后来发现这种人身上带着一种压抑的氛围,让别人想远离。

说实话,除了一些“真的很惨”的情况,比如遇上黑心公司、黑心老板,拖欠薪资还把员工送进监狱,给员工造成工伤却又不负责之类,很多觉得自己“悲惨”的人,并没有多悲惨。

虽然煽动资方劳方对立情绪的文章肯定是更受欢迎的,但情绪发泄完之后什么也不会影响不会改变,所以我不会写。

我要说一些实话,我不赞成职场中以及生活中,总抱有上述提到的“受害者”心态,因为这种心态最终会害了你:

1. 它让你把希望寄托在外部环境上,一家好公司、一个好职位、一个好老板,而忽略了自己每个阶段应该制定长期规划。

我刚工作满3年,第一次续签劳动合同的时候,有一起进公司的同龄人到期没有被续签。我还记得当时那个小伙伴有点忿忿不平,为公司白白辛苦奉献了3年的青春,还没享受到什么福利呢。

那时候我就写过,不要把公司当“家”,也不要觉得公司把你当“家人”,本来就是价值交换,不叫白白奉献,不给工资你会干三年吗?三天都做不了。你可以选择薪酬福利更好的公司,公司也可以选择更合适的员工,双向选择(当然,谴责用非正常手段逼人走或者违反劳动法的情况)。

谁早点看清这个现实,就能更早、更有主动性地掌握自己的职业发展。

像之前甲骨文裁员的那件事,就算业内再怎么被称作“养老院”的大公司,也能因为业务转型优化裁人。我不知道拉横幅的那些人之前有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我只知道当时还是有另一些人很早之前就准备好了转型的技能,领了赔偿金很快去了很好的下家,发展不错。

自己掌握主动权,有点危机感,早点做个人和家庭的规划,想好如果真失业的话该怎么办,制定好规划。

2. 它让你忽略自己创造的价值,更看不到职业中的发展机会。

开头我提到的那个同事的例子,挺典型的。其实别人一点都不觉得他们的工作没有价值,或者只是“支持性事务”,但这同事自己这样看待自己的工作,觉得自己的工作像是“低头拉磨”,没有人主动教,没有人主动给机会,就学不到东西,得不到发展。

有个恰恰相反的例子,我的一个实习生,在实习期快结束,临走前,自己主动做了一些数据挖掘和分析,虽然不够完善,但也给了我很多启发。这个实习生,说起来做的事情更加基础、细碎,但他并没有那种“自怨自艾”的情绪,而是努力地在自己的工作中寻找能够提供价值的地方。

尝试分解你的工作,每一个部分提供了什么样的价值,是提供决策依据了,还是节省成本了,还是促进业务发展了,哪一个部分的价值还可以提升,这些自己要缕缕清楚。

3. 它让你觉得好像你的生活没的选择,藐视了你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选择和能动性。

之前有的来访者会和我说,虽然工作让我身体和精神都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但我还有房贷车贷还要养家之类,我没的选,这家公司薪水给得高,换家公司会少很多。

这不叫没的选,这也没有被生活逼上绝路,你可以换套小点的房子,卖掉车,换个压力不那么大的城市,节衣缩食,这些都是选择。

当你意识到,你有很多选择,只不过是自己选择了继续做这份高薪的工作,那种被生活所迫的感觉就会少很多,能看到更多积极的意义,能感到自己鲜活的存在,对事情也更主动应对。

我们任何时候,都有能自己选择的空间,意义疗法的发明者,弗兰克在纳粹集中营面临每天可能会被挑选去毒气房的情况下,都觉得自己仍然有的选。他每天集合前打自己耳光让自己看起来面色红润健康,这样就能被挑选去干活而逃过一劫,这种情况下他都觉得自己还是有选择空间的。

“受害者”思维,不仅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陌生。比如“原生家庭论”,有多少人会把个人发展、婚姻状况中的不如意,归结为原生家庭?

这种原因论/因果论,作为初期探究原因是可以的,但不能一直作为人生中各种不如意的挡箭牌。

“受害者”思维不容易改,有些人自己没意识到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有人意识到了,但不改变的这种潜在的好处,超过了改变的好处。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改变,他们还能把自己的不如意、自己当下的困境,推脱到别的理由上,而非自己的无能,所以比较心安理得,这就是不改变的好处。而改变、摆脱这种想法,不一定会让眼下短期的处境更好。

但就长远来说,摆脱这种想法一定是有益的。所以,能真正意识到并且做出改变的人,是有真正勇气的长期主义者。

来源:
热门推荐